眼下,正是收获的季节,在盐都区大纵湖七星农场,连绵的稻田在秋风中翻滚着绿浪。由盐城农益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曾文治教授团队合作试种的150亩富锌水稻,也收获令人欣喜的新突破,试种的稻米中锌元素含量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达到21.5 mg/kg,这意味着富锌大米规模化种植、早日端上老百姓的餐桌的巨大市场前景正在被开启。
“锌”是人类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被誉为“生命之花”“智力之源”,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免疫、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补充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锌”已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生活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与服用含锌的保健品相比,在膳食中摄入锌元素更加安全可靠。“富锌大米”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锌元素的需求,尤其适合儿童、青少年、孕妇等易缺锌群体,还可以面向高端消费群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与盐都区供销合作总社致力于发展高质量绿色生态农业,打造属于盐都的特有的富锌稻米文化的理念不谋而合。为此,盐都区供销合作总社下属企业盐城市农益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瞄准市场、抢抓机遇、主动对接,2020年初引进武汉大学曾文治副教授研究团队,校企联手,在盐都区七星农场开展富锌水稻科研攻坚工作。
稻米中锌浓度通常低于其他谷类作物,生产成本较高,同时,不恰当的富锌种植方式可能会导致水土环境的污染。因此,提高稻米锌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探索环境友好型的有效富锌方式,成为技术研究的难关。基于以往研究的成果,精心设计了水稻全生育期的非充分灌溉控制方式,在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以叶面喷施的方式施入液体螯合锌肥,并在其中加入项目组自行筛选的潜在促生菌剂,发挥“水-肥-菌”三者联合作用的优势,有效提高稻米中锌元素含量。8月,炎热酷暑时,正值水稻由营养生长期进入生殖生长期的关键时期,为准确掌握水稻的生产情况,研究团队每日要下田检测苗情。此外,通过原位视频拍摄、人工取样分析和机载多光谱无人机监测等技术实现信息获取的规模化、苗情诊断的精确化、培育措施实施的智能化,来实现生产全程管理的智慧化,实时获取苗情数据,通过精确化、差异化的田间指导方案,揭示锌元素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动态运移机制,进而进一步增加稻米中锌元素含量。目前,该项突破正申请国家专利,盐都有望成为全国首家“富锌大米”生产基地,为今后推广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富锌大米,助力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