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资讯 > 社情要闻

大丰区社引领农民建设菜篮子跨越“三门槛”

发布日期:2015-09-07 00:00 [ ] 浏览次数:


                                                                大丰区社引领农民建设菜篮子跨越“三门槛”


  
      8月30日,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新中村“绿野新中”农业示范园内,工人们正忙着把青椒、豇豆、黄瓜等蔬菜过称、装箱后搬上货车,运往上海、扬州、镇江等地市场。该园区每天可向市场供应青椒、花菜、豇豆等蔬菜五六十吨,上半年已完成销售额7000多万元。园区负责人陈山告诉笔者:“今年,我园种植了1000亩黄瓜、杭椒、有机花菜等,还种植了500多亩碧根果,这都是区供销合作社的党员干部为我们撑腰壮胆的结果。”
该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面临驶入“深水区”,他们以新常态下的“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为动力,引领农民在建设菜篮子过程中跨越“三门槛”。

                                                                                构建利益共同体,跨越“用工贵”门槛

  “去年种植了200亩的蔬菜,今年又扩种了200亩。现在,最大问题就是搭建大棚缺些资金,且用工成本高。”8月30日,三龙镇富强村凤林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柏忠元说,自己常年雇佣的农民工有50多人,每人每天支付工资近百元。
    柏忠元,当过供销合作社收花站站长,企业改制后,回乡当起了农民经纪人,带领周边农民发展田园经济,搞起了蔬菜设施栽培,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
该区供销合作社得知柏忠元情况后,不但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同时在资金和用工上给予大力支持。搞蔬菜大棚投入高、风险大,许多农民种植常苦于无资金、无技术,还担心销路。用工贵、用工难更是投资建蔬菜园区设施的一大难题。挂钩该片区供销合作社负责人一方面从外地联系优质种苗,另一方面帮助柏忠元组织一批本地劳力,并支持柏忠元创办了“忠元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农户已达120户。入社农户既是社员,也是园区工人,既增加了社员收入,也解决了柏忠元用工难问题。
在供销社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全区先后有9名农民成立了合作经济组织。白驹镇新鑫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单首甲说:“育好苗给村民种、上门技术辅导,合作社上门收购统一出售,减少了雇工开支。”
  区农委蔬菜经作站站长韦运和认为,由于用工成本占到蔬菜种植成本的一半以上,要想省工节本,破解“用工贵”难题,就必须在育苗、管理、销售等环节上构建利益共同体,相互“支持”才能赚到钱。

                                                                                 打造产业链,跨越“新合作”门槛

  农户赚钱来自种植环节,合作投资能否赢来更多的利润空间?
  “实行工厂化统一育苗后,种植成本会下降20%左右。以水果黄瓜为例,使用工厂化统一育苗,每亩能节约近500元。”8月30日,大丰区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园育苗工厂负责人张桢说,蔬菜园区集中培育种苗,菜农分布种植蔬菜,流通环节集中收购、销售,这种新合作模式直接扩大“菜篮子”工程。该区供销合作社因势利导,主动与区内外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系,把蔬菜园区生产的菜苗建成一条从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每一个环节都有利润点,并与顺丰、双汇等物流合作,市场范围由华北、华东向全国各地辐射。现在,他们与京东、天猫合作,O2O和C2C的互联网销售模式,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为资深的深加工企业,该区奇港食品有限公司建有稳定的出口产品备案基地。今年该公司将大中、南阳、万盈镇沿海3个村的3000亩田地划定为“马马菜”种植辐射推广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运营模式进行项目实施,吸引大批当地农户从事“马马菜”订单农业生产。 

                                                                                    实施品牌战略,跨越“身份证”门槛

  供销合作社如何发挥自身流通渠道作用?该区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农委、科技、质监等部门,一门心思为辖区优质农产品贴上“身份证”,卖个好价钱。
    去年5月,“裕华大蒜”拿到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后,如今销售时都附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身份证”。今年,“有身份”的蒜薹特别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上供不应求,蒜油、蒜泥、大蒜素等深加工产品远销海外。
去年8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受理“大丰南阳韭菜”、“大丰南阳辣根”、“大丰南阳柿子”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味着该区约有3万多亩农作物将得到保护,惠及当地6000多名农户和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这些被叫响的品牌,将会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大丰农产品的精美名片。但笔者调查中发现,尽管目前该区获得三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商标的蔬菜不少,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并不是很多。对此,该区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过程中,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把标准化延伸到蔬菜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出高品质的蔬菜。
    区农委经作站站长韦运和说,按标准化生产是农民稳产增效的基础,为农产品注册商是有了一张“身份证”,再把名字叫响,形成品牌,才能延续产品生命力。 (大丰区社供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