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老供销”,有思想,善经营,会管理;他又是一个勤劳朴实、敢想敢干的“新农人”。他身材高大,晒得黝黑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写满了对土地的挚爱和眷恋,他叫周时俊,东台市新曹供销社职工、时俊家庭农场场主。近日,笔者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他的家庭农场。在田头专访了这位初心不改,有着深厚“供销情结”的“新农人”。
心路回归 敢想敢做显身手
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周时俊,1991年,21岁的他怀揣青春梦想,踌躇满志,成为东台市新曹供销社的一名员工。然而,令他难料的是,入职不久,市场经济风起云涌,曾经红火的供销社风光不再。年青懵懂的他与供销社一起经受了市场经济的大潮洗礼,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与蜕变,品尝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付出与艰辛,同时感受了供销社艰难转型,浴火重生的欣慰。
从1993年起,他坚守在新曹供销社农资经营服务主阵地,一干就是20多年。由于诚实守信,以优质服务赢得了用户的信赖,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和默契的工作环境。更关键的是,善于好学敏思的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
进入二十一世纪,骤起的打工潮,让许多乡村里的青壮年弃农务工,周时俊每次送农资到村,看到不少良田面临撂荒,心里就不是滋味。几十年来,多情的土地承载了他太多的梦想。他常常在想,难道中国的农业就是老人种田?难道农业就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没有出息的产业?
“为农务农姓农”始终是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大方向,这也让周时俊豁然开朗。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成了他的梦想,而深埋于他心底的供销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更是矢志不渝。他对供销社的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进而广泛关注研究三农政策,谋划事业的新坐标。面对“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时代拷问,他毅然踏上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心存志远 家庭农场应运而生
带着这样的希冀和憧憬,他决定发挥“老供销”的独特优势,筹集创业资金,寻找合作伙伴,创办自己的“家庭农场”。
2019年5月,经过考察与洽谈,他在梁垛镇高柳村流转近乎撂荒的土地974.67亩,注册成立了“东台市时俊家庭农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开始了他的务农创业生涯,正式加持“新农人”身份。当年,他就投资150多万元,整田、挖墒、修建水渠、机耕道和购买农机具,以及招募农场员工。从签下承包合同起,他就起早贪黑,在这块土地上播种着希望,向员工传授经验、讲解技术,育苗、播种、除草、施肥、病虫防治亲力亲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试水”第一年,亩产水稻就突破千斤大关,达到1200斤,小麦亩产也达到900斤。每亩纯收入近千元,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场生产条件,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近3年来,他平均每年投入600多万元,购置了10台收割机、8台大型拖拉机、2台大型久保田植保机、2台大江无人机,以及旋耕机、插秧机等各类农业机械。成立了农机作业团队,组建了“庄稼医院”,充分放大了供销社的品牌效应、管理经验和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实现了工厂化育秧和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场规模扩大到2500多亩,年产水稻1600多吨,小麦1300多吨,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户增收、农场增效的多赢效果。
不忘初心,带领群众同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周时俊和他的家庭农场取得了成功,取得成功后,他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而是自觉地担当起社会责任。“我今年60岁了,常年在农场打工,是一名农机手,年收入将近3万元,真的很满足。”中联村2组村民张桂云高兴地告诉笔者。时俊家庭农场常年用工近30人,农忙时多达50多人,员工年工资性收入2至3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赚钱。与此同时,他还在相邻的3个村投资60万元,建设和改造机耕道、水渠等农田设施,改善了农耕条件,既增强了自身的生产能力,又大大方便了周围的群众。
“我们高柳村地处三镇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自从时俊家庭农场落户后,不仅使原来的撂荒田或低效田变成了现代高效农田,生产出优质稻麦,而且带动了村民致富,也为我们村集体增加了积累,增添了发展动力。”高柳村村支书开长林高兴地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周时俊先后被东台市供销总社表彰为“为农服务先进工作者”,被梁垛表彰为农业发展“先进个人”。谈及当初创业的念头,他仍坚定不移,他认为人的一生就像植物的发育成长一样,需要土壤、种子、阳光、温度、水分和精细呵护,供销社培养和锻炼了他,给足了他发育成长的条件,帮他和积累了创业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他不无感慨地说: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供销人的身份,没有忘记为农服务初心,时俊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除了源于心底的“供销情结”的催动外,真的多亏了有供销社灵活的机制和正能量的鼓励,有梁垛镇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帮助。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接下来,他表示,时俊农场将不断争创各级“示范家庭农场”,创树自己的品牌,稳步拓展产业“飞地”。今年6月份,已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兴安萌地区的农业招商部门先期接触,实地勘查考察,拟在兴安萌地区征用5万亩农田,种植优质水稻,支持西部边远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目前,双方已达成合作意向,预计今年年底正式启动。